English

乡村建教学楼宜量力而行

1998-09-17 来源:光明日报  我有话说
记者来信

乡村建教学楼宜量力而行

编辑部:

最近几年,在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工作中,很多农村乡(镇)、村纷纷建起了教学楼,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。这无疑是泽被后代的大好事。但是,记者近日在广西农村采访时发现,一些学校在建造教学楼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,亟待引起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。

一是教学楼设计不合理,建筑成本偏高,建筑质量低劣。一些地方由于一味追求校舍达标,往往突击建设,突击施工。教学楼设计经常出现不合理现象,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图纸,边建造边设计。大多数教学楼在建造过程中采取包工包料的办法,将工程承包给民间施工队,很多工头只图自己赚钱,在建设中偷工减料,加上一些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监督不力,致使一些楼房建筑成本远高于预算,并且一建成就成了危房。如某校投资几十万元建成的一幢教学楼,未及启用已有多处裂缝,群众对此意见很大。一些群众说,集资建校我们舍得花钱,但要让我们感到这钱花得值。

二是建校缺乏统一规划,浪费比较严重,造成学校办学后劲不足。在推行“普九”达标过程中,一些地方出现建校攀比风。据介绍,某个村为了面子,耗资40万元建起一幢12间教室的教学楼,而该村最多只能办6个班,造成一些教室被闲置。另一方面,一些村校在建楼时只顾上马,对资金的准备不足,为了筹集资金,有的学校还向私人借高利贷,一些学校为此负债累累。钦州市钦北区委办韦仕忠介绍说,某村校花费66万元于1993年起先后建了4幢教学楼,至今尚欠工程款34万元(未计息),其中有13万元是以每元月息0.03元计的。像这样的高息负债,不知道该校什么时候才能还清。据了解,大多数建楼的村校都有这种负债现象,而随着债主追债日紧,严重影响学校领导的正常教学工作。

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,投资建校,干部和群众都十分理解和支持。但出现以上一些问题,有悖初衷。记者呼吁有关部门在推进“普九”工作中,要加强引导和管理,坚决遏制“建校攀比风”,不搞形式主义,积极稳妥地推动乡村办学条件的改善;各学校在建教学楼的过程中,也要量力而行,把握好工程价格和质量关,杜绝闲置浪费现象。

本报记者刘昆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